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

青年社會運動知多一點點


青年社會運動知多一點點




【明報專訊】2007年4月,數千名青年學生,發起「捍衛樂生大遊行」,以「六步一跪」的方式「反迫遷、挺樂生」。「六步一跪」,似曾相識,樂生在哪裏?不在香港,在台灣。

苦行源自......

從台灣「六步一跪」 到香港「26步一跪叩」

兩年後,2009年底,反對高鐵的青年人圍繞立法會「苦行」,每26步一跪叩。

「樂生」是一所療養院,建於1929年,用於收容麻風病人。2002年樂生被規劃為台北捷運新莊線機廠用地,2003年拆除樂生職員宿舍時,引起不在拆除規劃內的房舍損倒塌,引發了社會對樂生保留問題的關注和討論。反對拆除的人認為樂生療養院不僅在台灣公共衛生史上有歷史意義,而且建築風格及生態水土也值得保育。2004至05年間,多個爭取保留樂生療養院的團體成立,包括以醫學院學生為主體的「青年樂生聯盟」及「樂生保留自救會」。近年來,發動過多次遊行示威,政府和抗議人士至今未達到共識。

2010年2月號的「台灣光華雜誌國外版」,以「青年社運鬥陣行」為封面專題,用上34頁的篇幅,中英文對照詳細分析和總結台灣近年的青年社會運動,包括﹕反對樂生拆遷、反蘇花高(蘇澳至花蓮長800公里的高速公路)、野草莓學運,以及反澎湖成立博弈特區等。


香港近年也發生過幾場規模大小不一、以青年人為主的社會運動,上月的反對興建高鐵是規模較大的一場,引起社會廣泛關注。這些運動的成因,政治意義,以至日後的發展趨向,都值得大家客觀分析和總結。台灣的政治、文化、社會狀以至青年人的心態,和香港有所不同,但這篇文章值得大家細看。經光華雜誌社同意,我把該文章部分內容摘錄如下﹕


「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,……即使該議題已冷卻近兩年,但至今仍有數十名學生持續投入;每逢周末假日,他們總是風雨無阻地齊聚樂生,陪伴院區的阿公阿媽聊天談心,也定期舉辦『樂生社區學校』的導覽或講座,藉此拉近院民及新莊居民的歧見,從而凝聚共識,儲備下一步行動的能量。


「畢竟台灣承平開放已久,傳統可受質疑也可以棄之不理,『大是大非』也基本解決或者不再構成困擾,孩子們左顧右盼,除了顧好自己的生活,生命中大概再也沒有什麼大命題需要戰戰兢兢捨身維護了。


時代不同   應對方法有別


「年輕世代講學運,爭的是集會遊行不受限,講婦運,爭的是育嬰託兒福利,講工運,爭的是加班費是否發足,最多人關注的,反倒是動物權和生態保護。這也正符合這個時代,議題愈走愈『細瑣化』、『個人化』甚至『非人化』的特質。


「這並不是學運或社運的弱化,而是時代不同,應對的方法也不同。

「如今新一波青年運動興起,在主流的勞工和環保議題之外,他們的關懷觸覺更趨多元而細緻,如為同志、原住民及新移民(外籍配偶)等邊緣少數族群爭取權益;另有一批人則從個人經驗出發,聚集在更為切身的『反高學費』、『青年貧窮化』、『弭平數位落差』等議題上。

「1990年代以降,台灣政經環境既已大幅變動,目前由年輕學子領軍的新世代社運幾經摸索,似乎已發展出截然不同於前一世代的自我風格。

「新世代年輕人不喜歡主導別人的另一面,則是『組織力差』且『群龍無首』,這也成了現代青年運動的另一個明顯特色。

「他們多半成長於願意尊重孩子意見的核心家庭、社會環境相對開放自由,……


從社運至溝通

「這樣的所見所聞,都會影響到他們投身社運的行事風格——樂於分享溝通、尊重每個成員的意見,卻缺乏分層負責的組織概念,更沒有人喜歡站上權力最頂端,成為成敗一肩挑的主導者。


「除了不習慣發展分層負責的組織架構,相較於早期的社運前輩,現代青年也不擅長建立及闡述理論,這種缺陷造成他們很難設定運動目標及行動策略,常只能『且戰且走』地被動因應議題。


「過去台灣的校園刊物及異議性社團相當盛行,有志投入公共事務的年輕人,個個都是寫文章、想口號、搞活動的高手、也習慣透過社團的定期聚會交流辯論,幾乎人人講起左派理論、民主思潮都頭頭是道。


「但90年代以降,政治壓制鬆綁,後現代『解構』並顛覆了一切宏大理論,加上網路發展後各種資訊流通更為便捷,校園刊物、讀書會及異議性社團一一式微,取而代之的是BBS個人版、校園版及部落格,年輕人缺乏在公眾面前闡述理念的機會,因此參與運動時,也很難發展出結構完整的理論體系,……


地震式的新興社運

「時代轉變,是現代青年運動者組織鬆散、論述能力低落的主因﹕另一方面,當大是大非、非『革命』不足以成事的氛圍已成歷史,Me世代年輕人在關心公義之餘,也試圖將理念與人生規劃結合,不再走傳統自我犧牲的悲情路線。推動『蘇花糕餅舖』網站的靈魂人物李佳達,就堪稱『公』、『私』兼顧的翹楚。


「台大法律系、交大科技法律所畢業的李佳達,2008年才獲得哈佛法學院『東亞法計劃』的主動邀請,擔任為期3個月的訪問學者,他也是該計劃年紀最輕(當時約26歲)、學歷最低(碩士班仍在學)的研究人員。


「外文能力和在校排名都不是特別突出的李佳達,為何能獲得這麼多國際組織及研究單位青睞?其實就是看中他亮眼的環保運動成績。


「『過去大家都以為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一定會影響課業甚至耽誤前程,但對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來說,投入公共事務反倒是一種『最有價值』的學習,可以幫助自己累積無可取代的資源和能量!』李佳達笑說。」


「從反對樂生拆遷、反蘇花高、野草莓學運,再到近期的反澎湖成立博弈特區,以及反中科四期及八輕石化工程等運動,『網路』都是極為重要的資訊連繫平台。透過一個又一個按鍵串連,這群善於駕駛現代科技的新生代,正在全台各角落逐漸匯集出足以扭轉政策的巨大力量。


「透過一台筆電、一張3.5G無線網卡,不管你在哪裏,都能與全世界關注這場學運的網友即時對話,從台北到巴黎、從東京到紐約,網路聲光俱佳又無遠弗屆的傳播魅力,確實已顛覆了傳統社運策劃行動前必須長期『蹲點宣傳、發展人脈、組訓成員』的模式,網路倡議者只要能切實區隔、深化經營網站各自的分眾社群,並提供即時的資訊連結,就有機會擴大訴求影響力;運動者也不必像以前『天天上街頭、聲嘶力竭扯破喉嚨』,就能讓聲音被更多人聽到。」


青年人對參與社會事務的訴求不斷變化,議事論政的方式也不斷變化,傳統的角度和渠道未必可以兼顧部分青年人的需要。時代在變,看光華雜誌的分析和報道,香港不是唯一要面對這新形勢的地方,這個課題很大,要切實應對。


梁振英
行政會議召集人

http://www.cyleung.hk/


註:上述重點標題為網主後加,以求標示重點後更易理解為目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